2025年10月15日是第42个国际盲人节。10月14日,“感·触”地铁公益文化展在京港地铁14号线枣营站举行。
该活动由京港地铁联合北京市无障碍环境建设促进中心、北京市残疾人文化体育中心、北京市残疾人社会保障和就业服务中心等单位,在北京市交通委员会、北京市残疾人联合会的共同指导下开展。活动为视障人士带来了可以通过触摸感受到的艺术作品,作品旁配备盲文介绍,让视障乘客可以用指尖感受艺术的细节与情感。现场还展出了多幅盲人摄影师的摄影作品。
杨青风是一家视障群体公益机构的负责人,也是一位盲人摄影师。他觉得相较于看着拍摄,盲人群体是听着拍摄、闻着拍摄,用其他非视觉感官去“拍摄”影像。他们不单纯追求影像,而是主要用照片的方式与大家沟通,讲述他们的故事和生活。
盲人摄影师杨青风通过触摸了解展出作品。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
对某个东西有感觉后,就会拿起相机拍摄
展开剩余78%新京报:盲人是如何创作摄影作品的?
杨青风:我们拍摄的照片和视频实际上是一种“非视觉摄影”。非视觉摄影与我们平时理解的视觉摄影不同,大家是看着拍摄,而我们是听着拍摄、闻着拍摄,用其他非视觉感官去“拍摄”影像。我们不单纯追求影像,而是主要用照片的方式与大家沟通,讲述我们的故事和生活。
新京报:你平时主要会拍摄什么内容?
杨青风:我平时主要拍摄的就是自己的生活,包括出行时的无障碍环境。
这次展览上有一张我的照片《盲路》,它记录的是一处残破坑洼的盲道,这是我很多年前拍摄的。当时我每天上班时都会经过这样一段路,其余路段的盲道都特别好,只有那一处坑坑洼洼的,很容易把脚卡到里面,我对这段盲道特别有印象。
一开始我直接拍摄,但朋友们说效果不好,我又换了几个角度拍成了这张照片。这张照片有了关注度后,这段盲道很快就得到了修复。现在,全社会对于无障碍环境的建设越来越重视,前段时间我发现有段盲道附近有一处井盖存在松动的情况,就拨打了12345热线,下午就修好了。
杨青风和他的非视觉摄影作品《盲路》。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
新京报:触动你去拍摄的动机是什么?
杨青风:我们视障群体虽然无法用视觉观察这个世界,但可以依靠听觉、触觉和嗅觉,对我而言,对某个东西有感觉后,就会拿起相机来拍摄。
我从十多年前就开始拍摄了,当时主要是拍照片,而现在网上有很多盲人博主都在用视频来记录生活、表达感受。其实,如果用单一的视觉标准来评价,效果确实一般,但我们是在讲我们自己的生活和故事,我们在每幅作品下方都会用一段话来描述我们拍摄到的东西,或者是当时拍这个照片的原因,我认为这是最珍贵的东西。
无障碍服务制度化给更多盲人减少出行心理负担
新京报:公共交通在你的出行中占多大比例?
杨青风:我经常坐地铁、公交,因为我经常要去各地出差,也都是我自己走,包括今天我也是自己来现场的。我的工作就是帮助盲人朋友可以更好地出行,所以我也特别希望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向大家分享我的观察。
新京报:你每次出门前都会打电话预约吗?
杨青风:我现在完全不需要预约,因为我就是盲人独立出行的训练师,我们可以自己走,也可以带动更多盲人朋友走出家门。我们在地铁站里遇到工作人员,工作人员会主动帮我们完成换票、进站、乘车、出站等一系列操作。
新京报:你如何评价北京轨道交通的无障碍出行环境?
杨青风:近几年,北京轨道交通的无障碍建设越来越好,服务也已经制度化、规范化,地铁的工作人员可以提供“门对门”的对接服务,我们在出行时非常放心。
这种服务已经形成了一种制度,与临时帮忙不同。如果是热心乘客和工作人员临时帮忙,很多视障朋友出行时都会有心理负担,担心给别人添麻烦,所以出门时会有顾虑。现在可以看到,更多的残障人士愿意出门、坐地铁,也没有那么重的心理负担,能更好地融入社会。
地铁能到达的地方,盲人都可以去上班
新京报:你的日常工作是什么?
杨青风:我是一家公益机构的发起人,这家公益机构专门培训盲人自主生活和独立生活。
我们的很多服务对象原来需要靠家人送才能来,现在我们只需要在办公室门口或者地铁口接送就可以,他的家人也可以只送到地铁口。现在有些伙伴进步更快,已经能够从地铁口自己走到我们的办公室。
新京报:你认为无障碍出行的便利是否对盲人群体就业也有益处?
杨青风:如果无障碍出行的环境不好,那更多的盲人朋友就只能选择居住地周边的工作,或者可以提供住宿的工作。随着无障碍出行环境更加便利,视障人士的工作地点选择范围也扩大了。
我们也可以像大多数人一样通勤。虽然我们看不见,但是“挤地铁”也是没问题的。我有一个同事住在河北三河,现在每天都是坐跨省公交到北京后再坐地铁。未来燕郊线通车后,他可以直接坐地铁来北京上班。他也非常期待,可以说地铁给盲人群体生活带来的改变非常大。
新京报记者 裴剑飞
编辑 白爽 校对 穆祥桐
发布于:北京市上海正规手机股票配资论坛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